中新网扬州12月4日电 (记者 崔佳明)《扬州通史》出版座谈会4日在江苏扬州举行。扬州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在出版座谈会上表示,“以史为鉴,开创未来。研究历史是为了存史资政、经世致用,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,更好地服务当代、启迪未来。”
12月4日,《扬州通史》出版座谈会在江苏扬州举行。崔佳明 摄
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通史式城市,扬州历经了汉代的兴盛、唐代的鼎盛和清代的繁盛,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,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张长金说,“《扬州通史》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扬州城市历史的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,上起新石器时代高邮龙虬庄遗址,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跨越七千余年,全方位展现了扬州历代地理变迁、政治演进、建置沿革、城池兴废、军事斗争、经济发展、社会文化等面貌,总结了扬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,并探求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所在,对于保存城市记忆,延续名城文脉,彰显家国情怀,增强文化自信,对于推动扬州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,推进书香扬州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。”
扬州历来重视学术文化的研究,隋唐“文选学”、宋初二徐“说文学”、清代“扬州学派”“扬州八怪”等,成果显著,影响深远。座谈会上,《扬州通史》编纂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,以文化而言,从古到今,从官到民,扬州士农工商各阶层对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敬畏与爱好;在学术、艺术、技术的各个领域、各个门类多能自成一派,独树一帜,都有在全国堪称一流的代表人物,有些技艺“扬州工”成为公认的标识。更重要的是,两汉、隋唐、清代在扬州周边地区客观存在着一个以河、漕、盐、学为纽带的扬州文化圈。
《扬州通史》是扬州市委市政府主持推动的大型学术研究工程,由扬州市委宣传部委托扬州大学组织编写,于2017年启动编撰,至2023年11月正式面世。《扬州通史》已获选国家“十四五”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、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。全书分为六卷八册,共计四百余万字。(完)
城,所以盛民也;民,乃城之本也。
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,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。11月29日,习近平考察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。
他听了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、构建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情况介绍,给予充分肯定。
根据《上海市住房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的要求,切实增加宿舍床位租赁居住供给,形成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形成供应租赁住房超过42万套(间、宿舍床位),占住房供应总套数的40%。其中,租赁房22万套(间),宿舍床位20万张。继续规范代理经租住房30万套(间)。
此次考察的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,其所在的社区是上海市大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,供应对象主要是附近工业区、开发区人员。除宿舍型房源外,还规划了住宅型房源,主要面向年轻白领、新上海市民等,是上海市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后,习近平说,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,感到很高兴。城市不仅要有高度,更要有温度。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。

他强调,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、多元化需求,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、留得下、住得安、能成业。
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,内涵丰富,暖意融融。他对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的关心和肯定,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。
四年前,2019年11月,习近平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,首次提出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理念。
彼时,他指出:“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,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,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”
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,习近平念兹在兹。
2020年11月,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,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。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,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,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。
如今,此次上海之行,习近平又一次论及人民城市,为人民城市的建设指明方向。
他说,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,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,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,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。
他还说,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,构建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,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。
有目标,“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”;
有路径,“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”;
有细节,“打通服务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”;
这些要求传递出鲜明信号: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。
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就在社区。
2018年,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,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,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一件一件加以解决。老百姓心里有杆秤。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,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。
在共同富裕的路上,城市建设要做到“不仅要有高度,更要有温度”,这是民之所呼,亦是城市发展的方向。
| 出品人:陈陆军
| 总监制:张明新

| 视觉:张舰元 徐洋
| 中国新闻网“习言道”工作室出品